真空组件模具机加工我们加工流程是怎样的呢?
真空组件模具机加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:
设计图纸
根据真空组件的使用要求和性能特点,进行模具的设计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模具的结构、尺寸、精度、材料等因素,确保模具能够满足真空组件的成型要求。
使用专业的模具设计软件,如 UG、Pro/E、AutoCAD 等,绘制出详细的二维和三维图纸,标注出各个部分的尺寸、公差、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。
准备原材料
根据模具设计的要求,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。常见的模具材料有钢、铝合金、铜合金等,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、加工性能和耐腐蚀性等。
采购的原材料需要进行检验,检查材料的硬度、组织结构、尺寸规格等是否符合要求,避免因材料问题导致模具质量缺陷。
粗加工
使用切割设备,如锯床、线切割等,将原材料切割成大致的毛坯形状,为后续的加工留 0.5mm-1mm 的加工余量。
在数控加工中心或普通铣床上,对毛坯进行粗铣、粗车等加工,去除大部分余量,接近模具的最终形状,但要留出一定的精加工余量,一般单边余量在 0.2mm-0.5mm 左右。
精加工
使用高精度的数控加工中心,配合精密的刀具和测量仪器,对模具进行精铣、精车、精磨等加工,以达到设计图纸要求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。
在精加工过程中,需要频繁地进行测量和检测,确保加工尺寸的准确性。可使用量具如卡尺、千分尺、三坐标测量仪等进行测量,根据测量结果及时调整加工参数。
电火花加工
对于一些具有复杂形状的模具,如带有深孔、窄槽、异形腔等结构,可能需要采用电火花加工工艺。通过电极与工件之间的放电腐蚀作用,去除材料,实现复杂形状的加工。
电火花加工需要根据模具的具体形状和要求,制作合适的电极。电极材料通常选用铜、石墨等导电性好的材料,电极的形状和尺寸需要与模具的加工部位相匹配。
表面处理
根据真空组件的使用环境和要求,对模具进行表面处理,以提高模具的硬度、耐磨性、耐腐蚀性和脱模性能等。
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淬火、氮化、镀硬铬、化学镀镍等。表面处理后,需要对模具进行质量检测,确保表面处理效果符合要求。
质量检测
在模具加工的各个阶段,都需要进行质量检测,包括原材料检验、加工过程中的尺寸检测、表面粗糙度检测、硬度检测等。
最终的质量检测项目包括模具的尺寸精度、形状精度、表面粗糙度、硬度、脱模性能等。可采用三坐标测量仪、光学显微镜、硬度计等设备进行检测,确保模具质量符合设计要求。
装配与调试
将加工好的模具零件进行清洗、去毛刺等处理后,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配。装配过程中需要使用合适的装配工具和方法,确保模具的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精度和连接可靠性。
装配完成后,对模具进行调试,检查模具的开合模动作是否顺畅、成型零件的尺寸精度是否符合要求、真空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等。根据调试结果,对模具进行调整和优化,直到模具能够正常工作。
包装与入库
对调试合格的模具进行包装,包装方式通常根据模具的尺寸、重量和运输方式等因素进行选择,如采用木箱包装、塑料薄膜包装等。
在包装上标明模具的名称、规格、数量、生产日期、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,然后将模具入库保存,等待投入生产使用。